遊戲的核心始終環繞著風險、投機及多巴胺機制。
賭場是這一理念最直觀的展現——無論是二十一點、撲克,還是老虎機,都純粹仰賴機率帶來刺激。若體育賽事沒有博彩市場的支撐,就難以規模化傳播。集換式卡牌藉由「開包抽稀有」的抽獎機制風靡全球。甚至在電子遊戲領域,虛擬造型也創造出地下經濟,稀有性與投機性遠勝於實用價值。
這不是缺陷,而是遊戲本身的本質所在。投機讓遊戲具有黏著性、易於擴散並形成社群。一旦將風險納入循環,注意力便會呈倍數增長。
我們將這種現象稱為「超級博彩化」(Hypergamblification):即將類遊戲的投機機制與金融投機深度融合,打造出病毒式擴散的新型娛樂底層。隨著鏈上基礎設施日益成熟,這股趨勢已不可逆轉:高流動性、可驗證、可組合、全球化。
上一波「加密遊戲」熱潮,也就是 Play-to-Earn(P2E),押錯了成長循環。看似勢不可擋,Axie Infinity 爆發,公會在東南亞急速擴張,數十億美元資金快速湧入,但最終仍然崩潰瓦解。
問題在於:P2E將遊戲誤當成工作。
玩家不是在「玩」,而是在「領錢」。這樣的循環缺乏樂趣,完全變成勞動。一旦投機資金停滯,整體架構就失去支撐。遊戲得以規模化,絕非因「勞動」,而是來自「娛樂」本身。說到底,「娛樂」離不開投機。
因此,絕大多數「加密遊戲」專案難以持續,除非把投機元素納入核心設計。龐氏騙局結構和通膨代幣已無法應對現今市場需求。人們真正渴望的,依然是冒險帶來的刺激與娛樂效應的廣泛擴散。
所以,越來越多開發者開始投入 Multiplier,也說明為何現今所有嚴肅鏈遊都悄悄恢復投注設計。
他們已清楚意識到:若循環裡缺乏投機,這個專案終將被淘汰。
投機始終是最普世的遊戲模式。從古羅馬骰子、現代賭場,到體育賭注及寶可夢卡包拆開,根本本質未曾變化——風險帶來娛樂。
網路讓其資本化,加密貨幣賦予流動性,鏈上技術則使其能夠程式化。
這場轉型徹底改寫了遊戲產業:
這也代表,傳統印象下的「加密遊戲」註定無法長存。缺乏投機核心,只是 Web2 舊瓶新裝的劣質複製。龐氏騙局結構、通膨代幣都已不敷使用。唯有深度鏈接市場的鏈遊,才能做大做強。
這正是超級博彩化的終極走向。它並非邊緣產品,而是遊戲與投機融合的新型市場設計——注意力本身即是分配的底層通路。
撇除行銷包裝,預測市場本質上就是遊戲。市場讓娛樂循環形成,結算時得到的結果就是「事實」。因此我認同 @ j0hnwang 的看法。預測市場不論是獨立產品,或是底層消費場景的「通路」,都將成為鏈上領域下一個高波動、長尾化的元遊戲。
其效率來自:
預測市場之所以可持續,正因為它深度融合了投機、結果與分配機制。
傳統預測市場受限於二元結構、節奏緩慢且分散。它們在利害設計上有傑出表現,但難以成為持續性娛樂體驗。此技術有助於打通觀點、尋求事實,但成交量仍由大戶和主力主導,散戶參與度有限。
下一波創新將聚焦於其微結構:
經典循環為:注意力→風險定價→憑證。其他僅是包裝。
真正持久的鏈遊,更像是具備優質造型設計、微型流動性供應者、可分享賠率、即時結算、自反性分配的預測市場,而不只是「做任務」式的枯燥循環。
加密貨幣為投機型娛樂創造理想基礎:
未來鏈遊將不再是 Axie 式「打工循環」,而是建構於金融系統上的大型街機廳——每座街機就是小型市場,每個動作都能被定價,每一個新玩家都為循環注入新動能。
也因此,像 @ howdymerry 和 @ metagametrade 這樣的創新者令我深受啟發。他們深刻了解用戶採納的核心在於資金流動速度、交易速度和多巴胺回饋。
Multiplier 正是在這樣的潮流下誕生。
Multiplier 的首要步驟,是打造遊戲化資本市場,透過遊戲強化市場流動性,讓訂單路由清晰可視。這僅是起點,我們更遠大的目標是:建構一條可編程的長尾資產分配「通路」,任何場景、遊戲、創作者或應用都能將注意力直接轉化市場需求。
最明確的切入點是遊戲化資本市場——每筆投注直接形成即時的訂單流。其成立基礎在於注意力直接轉化為流動性,流動性又即刻驅動分配。
而真正的創新並非「遊戲」品類本身,而在於底層通路。任何開發者、創作者、社群都能借助這些通路,把投機性注意力變成可編程資金流。
既然價格最終由分配決定,這正是「注意力價值理論」的完美演繹。
Gmulti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