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資產犯罪新趨勢:從20億洗錢案看監管變化近年來,隨着加密資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利用這類資產進行洗錢的手法也不斷升級。犯罪分子開始採用法幣與加密資產結合、加密資產與實物資產錯配等更爲隱蔽的方式進行洗錢。這不僅對各國金融秩序造成了衝擊,還引發了外匯流失和網路新型犯罪激增等問題。最近,一起涉及利用加密資產洗錢20億元、同時涉及向境外出售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復雜案件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案件揭示了當前我國加密資產相關犯罪的最新趨勢。## 一起特殊的加密資產相關案件據報道,北京警方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分局聯手破獲了一起涉案金額超過20億元的大規模洗錢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該案涉及的犯罪手段極其隱蔽且多樣化,範圍遍及全國15個省市。### 大規模倒賣公民個人信息調查顯示,犯罪嫌疑人利用境外即時通訊工具組建多個社交羣組,在羣內出售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身分證號、手機號和家庭住址等能夠精確定位個人的數據。據統計,這些羣組內累計販賣的公民個人信息高達上億條。進一步調查發現,大量買家可能是境外機構或個人,導致我國公民的大量個人信息流向境外。這些信息可能被用於針對性詐騙、誘導網路賭博等犯罪活動。更嚴重的是,這些海量數據還可能被境外專業機構用於分析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甚至可能危及國家安全。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不清楚犯罪分子是如何獲取如此龐大數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的。這表明我國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利用加密貨幣洗錢由於涉案金額巨大,爲規避傳統金融體系的反洗錢監管,犯罪嫌疑人選擇使用加密資產進行交易。在調查過程中,警方發現了一個專門利用加密資產進行洗錢的團夥。該團夥的加密資產帳戶具有以下特徵:1. 資金來源復雜,疑似涉及多種加密資產交易;2. 資金快進快出,在帳戶停留時間短;3. 交易金額整進整出,多數交易記錄顯示進出金額相等或相近。這些特徵表明,該團夥並非普通的加密貨幣投資者,而很可能是一個地下錢莊,專門從事加密資產洗錢活動。經查,該團夥由一名境外人員控制,在國內有6名成員。他們在一年時間內共洗錢約20億元,獲利200餘萬元。## 加密資產犯罪的新趨勢及監管變化根據最高檢的數據,2023年我國金融犯罪案件數量雖有所下降,但仍處於高位。在加密資產領域,犯罪數量明顯減少,但涉案金額卻急劇增加。這主要是因爲加密資產犯罪類型正在向洗錢、非法買賣外匯等領域轉移。### 監管重點轉向反洗錢和外匯管制隨着加密資產市場的繁榮,其也increasingly成爲洗錢犯罪的溫牀。因此,我國監管機構的重心正在轉向以反洗錢和外匯管制爲主。目前,涉及大額跨境資金結算的經濟、金融犯罪已成爲重點打擊對象,主要包括洗錢罪、賭博相關罪行、非法經營罪(非法買賣外匯、非法資金出境)以及詐騙罪(電信詐騙)等。### 對個人加密資產交易的態度趨於寬容從上述案件的調查過程來看,監管機構對個人"炒幣"等行爲的容忍度似乎有所提高。首先,在調查過程中,執法機關注意到大量加密資產來源於境內公民。據辦案人員介紹,犯罪團夥利用境內人民幣資金向國內加密貨幣交易者購買虛擬貨幣,然後通過境外平台將這些虛擬貨幣出售給境外買家,從而獲取外匯。其次,在判斷嫌疑人行爲性質時,調查人員將其帳戶交易數據與普通加密貨幣投資者進行了對比,從而得出嫌疑人並非普通投資者的結論。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執法機關掌握了大量國內場外交易者的信息,但目前似乎並未對這些個人採取進一步行動。雖然不排除後續可能會有處罰,但從整體趨勢來看,監管機關當前的重點並不在個人持有和交易加密資產上,相關監管態度呈現出一定的寬松趨勢。## 結語總的來說,嚴厲打擊大規模加密資產洗錢以及相關上遊犯罪、關聯案件是2023年以來全球加密資產監管的主要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加密資產確實爲跨境資金流動提供了便利,但隨着鏈上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所謂的加密資產"匿名性"已幾乎不復存在。對於執法機關而言,追查和取證類似上述案件中的洗錢行爲,僅僅是時間和技術成本的問題。
加密資產洗錢新手法:20億元大案揭示監管重心轉變
加密資產犯罪新趨勢:從20億洗錢案看監管變化
近年來,隨着加密資產市場的快速發展,利用這類資產進行洗錢的手法也不斷升級。犯罪分子開始採用法幣與加密資產結合、加密資產與實物資產錯配等更爲隱蔽的方式進行洗錢。這不僅對各國金融秩序造成了衝擊,還引發了外匯流失和網路新型犯罪激增等問題。
最近,一起涉及利用加密資產洗錢20億元、同時涉及向境外出售我國公民個人信息的復雜案件引起了廣泛關注。這個案件揭示了當前我國加密資產相關犯罪的最新趨勢。
一起特殊的加密資產相關案件
據報道,北京警方與國家外匯管理局北京分局聯手破獲了一起涉案金額超過20億元的大規模洗錢和侵犯公民個人信息案。該案涉及的犯罪手段極其隱蔽且多樣化,範圍遍及全國15個省市。
大規模倒賣公民個人信息
調查顯示,犯罪嫌疑人利用境外即時通訊工具組建多個社交羣組,在羣內出售我國公民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主要包括身分證號、手機號和家庭住址等能夠精確定位個人的數據。據統計,這些羣組內累計販賣的公民個人信息高達上億條。
進一步調查發現,大量買家可能是境外機構或個人,導致我國公民的大量個人信息流向境外。這些信息可能被用於針對性詐騙、誘導網路賭博等犯罪活動。更嚴重的是,這些海量數據還可能被境外專業機構用於分析我國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狀況,甚至可能危及國家安全。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尚不清楚犯罪分子是如何獲取如此龐大數量的公民個人信息的。這表明我國在公民個人信息保護方面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利用加密貨幣洗錢
由於涉案金額巨大,爲規避傳統金融體系的反洗錢監管,犯罪嫌疑人選擇使用加密資產進行交易。在調查過程中,警方發現了一個專門利用加密資產進行洗錢的團夥。
該團夥的加密資產帳戶具有以下特徵:
這些特徵表明,該團夥並非普通的加密貨幣投資者,而很可能是一個地下錢莊,專門從事加密資產洗錢活動。經查,該團夥由一名境外人員控制,在國內有6名成員。他們在一年時間內共洗錢約20億元,獲利200餘萬元。
加密資產犯罪的新趨勢及監管變化
根據最高檢的數據,2023年我國金融犯罪案件數量雖有所下降,但仍處於高位。在加密資產領域,犯罪數量明顯減少,但涉案金額卻急劇增加。這主要是因爲加密資產犯罪類型正在向洗錢、非法買賣外匯等領域轉移。
監管重點轉向反洗錢和外匯管制
隨着加密資產市場的繁榮,其也increasingly成爲洗錢犯罪的溫牀。因此,我國監管機構的重心正在轉向以反洗錢和外匯管制爲主。目前,涉及大額跨境資金結算的經濟、金融犯罪已成爲重點打擊對象,主要包括洗錢罪、賭博相關罪行、非法經營罪(非法買賣外匯、非法資金出境)以及詐騙罪(電信詐騙)等。
對個人加密資產交易的態度趨於寬容
從上述案件的調查過程來看,監管機構對個人"炒幣"等行爲的容忍度似乎有所提高。
首先,在調查過程中,執法機關注意到大量加密資產來源於境內公民。據辦案人員介紹,犯罪團夥利用境內人民幣資金向國內加密貨幣交易者購買虛擬貨幣,然後通過境外平台將這些虛擬貨幣出售給境外買家,從而獲取外匯。
其次,在判斷嫌疑人行爲性質時,調查人員將其帳戶交易數據與普通加密貨幣投資者進行了對比,從而得出嫌疑人並非普通投資者的結論。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執法機關掌握了大量國內場外交易者的信息,但目前似乎並未對這些個人採取進一步行動。雖然不排除後續可能會有處罰,但從整體趨勢來看,監管機關當前的重點並不在個人持有和交易加密資產上,相關監管態度呈現出一定的寬松趨勢。
結語
總的來說,嚴厲打擊大規模加密資產洗錢以及相關上遊犯罪、關聯案件是2023年以來全球加密資產監管的主要趨勢。值得注意的是,雖然加密資產確實爲跨境資金流動提供了便利,但隨着鏈上數據分析技術的進步,所謂的加密資產"匿名性"已幾乎不復存在。對於執法機關而言,追查和取證類似上述案件中的洗錢行爲,僅僅是時間和技術成本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