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密资产盗窃案揭示法律定性分歧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币的盗窃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展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复杂性和风险,还暴露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存储在某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币被转走。经过调查,发现钱包中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欧某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很快立案。调查显示,犯罪嫌疑人是该钱包平台的三名前端开发工程师。他们在钱包中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的钱包私钥和助记词。三人共计非法获取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钱包地址。然而,案情出现转折。在讯问过程中,检察官发现实际转走欧某加密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于2021年7月在客户端代码中植入了收集用户私钥和助记词的程序,并于2023年4月将欧某的加密币转走。最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四名被告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然而,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对加密资产的定性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加密资产不是财物,而是一种数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加密资产具有财物属性,可以成为侵财类犯罪的对象。近年来,后一种观点逐渐占据主流。有观点认为,本案的定罪存在争议。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可能无法准确评价四名被告的犯罪行为。考虑到他们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犯罪,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刑可能更为恰当。这起案件凸显了法律与时俱进的必要性。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加密资产市场的成熟,期待未来法律能更精准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明确和统一的指导。
百万加密币盗窃案揭示法律定性难题
加密资产盗窃案揭示法律定性分歧
近期,一起涉及百万加密币的盗窃案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这起案件不仅展示了加密资产领域的复杂性和风险,还暴露了我国在加密资产法律定性上的分歧。
2023年5月,上海居民欧某发现自己存储在某钱包中价值百万的加密币被转走。经过调查,发现钱包中存在自动获取私钥的"后门"程序。欧某随后向公安机关报案,案件很快立案。
调查显示,犯罪嫌疑人是该钱包平台的三名前端开发工程师。他们在钱包中植入"后门"程序,非法获取用户的钱包私钥和助记词。三人共计非法获取27622条助记词和10203条私钥,涉及19487个钱包地址。
然而,案情出现转折。在讯问过程中,检察官发现实际转走欧某加密币的是另一名前员工张某2。张某2于2021年7月在客户端代码中植入了收集用户私钥和助记词的程序,并于2023年4月将欧某的加密币转走。
最终,上海市徐汇区人民法院以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判处四名被告有期徒刑三年,并处罚金。然而,这一判决引发了争议。
目前,我国司法机关对加密资产的定性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加密资产不是财物,而是一种数据;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加密资产具有财物属性,可以成为侵财类犯罪的对象。近年来,后一种观点逐渐占据主流。
有观点认为,本案的定罪存在争议。非法获取计算机信息系统数据罪可能无法准确评价四名被告的犯罪行为。考虑到他们利用职务便利实施犯罪,以职务侵占罪定罪处刑可能更为恰当。
这起案件凸显了法律与时俱进的必要性。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发展和加密资产市场的成熟,期待未来法律能更精准地界定加密资产的法律属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更明确和统一的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