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之路:从"离开测试"到风险评级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曾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了确保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中心化基础设施的依赖,并降低审查漏洞。他建议可以通过"离开测试"和"内部攻击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健壮性。"内部攻击测试"是指主动对系统发起攻击,观察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发现潜在漏洞。而"离开测试"则是一种较新的思维工具,用于检验项目和网络的中心化依赖程度,可以作为评估去中心化项目的关键指标,甚至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风险评级工具。## "离开测试"的核心理念"离开测试"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你的团队和服务器突然消失,你的应用程序是否还能正常运行?这个测试旨在评估Web3项目、平台或协议是否具备真正的独立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价值。从项目开发、经济模型和社区治理等多个角度来看,"离开测试"可以引发以下思考:- 项目是否能在开发团队解散后继续独立运转?- 是否存在活跃的社区能够接管项目?- 项目代码是否开源且能吸引开发者持续改进?- 是否有去中心化的验证节点或足够的社区支持来维护网络?- 项目是否具备可持续的经济模型和应用场景?- 项目上的资产增值是否过度依赖投机或中心化控制?- 各方参与者是否有公平参与决策的渠道?- 项目是否能在没有明确核心管理者的情况下启动决策机制并解决问题?- 项目的治理是否过度依赖少数核心成员,还是具有更广泛的群策群治基础?## "离开测试"的重要性如果一个项目过度依赖创始团队或某些关键人物才能运作,或者一个网络必须依赖特定服务器才能处理数据,那么它本质上仍是中心化的。这样的项目或网络在长期生存能力、价值创造,以及抗审查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存在问题。"离开测试"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揭示项目或网络对中心化基础设施的实际依赖程度,从而推动项目或网络进行有效改进。这一思维工具背后的技术哲学是坚定的"去中心化"理念。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曾在早期的一篇博客中指出,"去中心化"是加密经济领域最常见的词汇之一,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网络是否为区块链网络。然而,这个词的实际含义常常引发混淆和困惑。他认为,在讨论去中心化问题时,人们实际上在讨论三个独立的方面:1. 架构上是否去中心化:系统由多少台计算机组成?系统能容忍多少台计算机同时崩溃而仍能继续运行?2. 政治上是否去中心化:有多少个体和组织能够最终控制组成系统的计算机?3. 逻辑上是否去中心化:系统的接口和数据库结构是单一整体还是非结构化群体?如果将系统的使用方和提供方一分为二,它们是否能作为完全独立的单元运行?强调"去中心化"的意义在于:1. 提高容错能力:去中心化系统依赖于多个独立组件,理论上同时失效的概率较低。2. 增强抗攻击能力:去中心化系统缺少敏感的中心点,使得攻击和操控的成本更高。3. 防范串通:在去中心化系统中,参与者要牺牲其他参与者利益为自己谋利的成本更高。## 评估去中心化项目的关键测试从"离开测试"的角度来看,比特币可以被认为通过了这个测试:尽管中本聪的身份成谜,但比特币仍能依托去中心化网络和全球开发者继续发展。在以太坊生态中,某联合创始人曾在论坛中提到:目前大多数Rollup项目尚未成熟,多采用了被称为Training Wheels的辅助手段来保障运作。这种辅助手段反映了Rollup项目对"人工干预"的依赖,不依赖Training Wheels的Layer2网络风险较低,而过度依赖的网络风险较高。基于此,一些开发者根据Rollup项目对Training Wheels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级:Stage 0(完全依赖)、Stage 1(部分依赖)、Stage 2(完全抛弃)。随后,某数据平台通过社区征集意见的方式对这套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正,并在2024年6月升级为"Layer2风险评级指标",为不同Layer2项目进行风险评级。Training Wheels(通常译为辅助轮)是在Rollup技术实施初期,为保障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添加的某些限制性机制或措施。需要实施Training Wheels的Rollup协议通常还未实现去信任或信任最小化,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代码过于复杂或尚未进行安全审计,合约的潜在攻击面较大,或协议刚刚上线,用户信任尚未建立等。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离开测试"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升级为一种风险评级工具,用于衡量Web3钱包,或者游戏、DeFi等各类去中心化应用的实际去中心化程度和发展可持续性。正如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常见理论:要解决"谁监督谁"的问题,最佳方案是权力分立,而非权力集中。项目"结盟"导向的是权力集中,而权力分立的实现需要依靠制度和文化。在区块链世界,这种制度和文化代表的就是"共识的标准"。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提出离开测试 评估项目去中心化程度
以太坊的去中心化之路:从"离开测试"到风险评级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曾在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为了确保去中心化和安全性,我们应该尽量减少对中心化基础设施的依赖,并降低审查漏洞。他建议可以通过"离开测试"和"内部攻击测试"来评估系统的健壮性。
"内部攻击测试"是指主动对系统发起攻击,观察可能造成的损害,从而发现潜在漏洞。而"离开测试"则是一种较新的思维工具,用于检验项目和网络的中心化依赖程度,可以作为评估去中心化项目的关键指标,甚至可以进一步发展成为一种风险评级工具。
"离开测试"的核心理念
"离开测试"的核心问题是:如果你的团队和服务器突然消失,你的应用程序是否还能正常运行?这个测试旨在评估Web3项目、平台或协议是否具备真正的独立运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价值。
从项目开发、经济模型和社区治理等多个角度来看,"离开测试"可以引发以下思考:
"离开测试"的重要性
如果一个项目过度依赖创始团队或某些关键人物才能运作,或者一个网络必须依赖特定服务器才能处理数据,那么它本质上仍是中心化的。这样的项目或网络在长期生存能力、价值创造,以及抗审查和抗风险能力等方面都可能存在问题。
"离开测试"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揭示项目或网络对中心化基础设施的实际依赖程度,从而推动项目或网络进行有效改进。这一思维工具背后的技术哲学是坚定的"去中心化"理念。
以太坊联合创始人曾在早期的一篇博客中指出,"去中心化"是加密经济领域最常见的词汇之一,经常被用来衡量一个网络是否为区块链网络。然而,这个词的实际含义常常引发混淆和困惑。
他认为,在讨论去中心化问题时,人们实际上在讨论三个独立的方面:
架构上是否去中心化:系统由多少台计算机组成?系统能容忍多少台计算机同时崩溃而仍能继续运行?
政治上是否去中心化:有多少个体和组织能够最终控制组成系统的计算机?
逻辑上是否去中心化:系统的接口和数据库结构是单一整体还是非结构化群体?如果将系统的使用方和提供方一分为二,它们是否能作为完全独立的单元运行?
强调"去中心化"的意义在于:
提高容错能力:去中心化系统依赖于多个独立组件,理论上同时失效的概率较低。
增强抗攻击能力:去中心化系统缺少敏感的中心点,使得攻击和操控的成本更高。
防范串通:在去中心化系统中,参与者要牺牲其他参与者利益为自己谋利的成本更高。
评估去中心化项目的关键测试
从"离开测试"的角度来看,比特币可以被认为通过了这个测试:尽管中本聪的身份成谜,但比特币仍能依托去中心化网络和全球开发者继续发展。
在以太坊生态中,某联合创始人曾在论坛中提到:目前大多数Rollup项目尚未成熟,多采用了被称为Training Wheels的辅助手段来保障运作。这种辅助手段反映了Rollup项目对"人工干预"的依赖,不依赖Training Wheels的Layer2网络风险较低,而过度依赖的网络风险较高。
基于此,一些开发者根据Rollup项目对Training Wheels的依赖程度进行了分级:Stage 0(完全依赖)、Stage 1(部分依赖)、Stage 2(完全抛弃)。随后,某数据平台通过社区征集意见的方式对这套分类方案进行了修正,并在2024年6月升级为"Layer2风险评级指标",为不同Layer2项目进行风险评级。
Training Wheels(通常译为辅助轮)是在Rollup技术实施初期,为保障安全性和稳定性而添加的某些限制性机制或措施。需要实施Training Wheels的Rollup协议通常还未实现去信任或信任最小化,主要原因可能包括代码过于复杂或尚未进行安全审计,合约的潜在攻击面较大,或协议刚刚上线,用户信任尚未建立等。
从更广泛的角度来看,"离开测试"实际上可以进一步完善并升级为一种风险评级工具,用于衡量Web3钱包,或者游戏、DeFi等各类去中心化应用的实际去中心化程度和发展可持续性。
正如政治哲学中的一个常见理论:要解决"谁监督谁"的问题,最佳方案是权力分立,而非权力集中。项目"结盟"导向的是权力集中,而权力分立的实现需要依靠制度和文化。在区块链世界,这种制度和文化代表的就是"共识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