稳健,是 Gate 持续增长的核心动力。
真正的成长,不是顺风顺水,而是在市场低迷时依然坚定前行。我们或许能预判牛熊市的大致节奏,但绝无法精准预测它们何时到来。特别是在熊市周期,才真正考验一家交易所的实力。
Gate 今天发布了2025年第二季度的报告。作为内部人,看到这些数据我也挺惊喜的——用户规模突破3000万,现货交易量逆势环比增长14%,成为前十交易所中唯一实现双位数增长的平台,并且登顶全球第二大交易所;合约交易量屡创新高,全球化战略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稳健并不等于守成,而是在面临严峻市场的同时,还能持续创造新的增长空间。
欢迎阅读完整报告:https://www.gate.com/zh/announcements/article/46117
回归比特币源头 重塑加密行业创新路径
以太坊停滞不前?重返比特币寻求突破
近期,市场对以太坊的负面声音不断。虽然比特币屡创新高,但以太坊距离2021年的峰值仍有相当差距。尽管最近以太坊价格开始上涨,但仍落后于比特币的涨势。
那么,以太坊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本轮周期完全跟不上比特币的步伐?以太坊真的江河日下,难以重现昔日辉煌了吗?加密行业的新一轮创新还会发生在以太坊生态吗?
本文将带您重新审视比特币,反思以太坊和整个行业的现状,并探讨加密行业再次焕发活力的可能路径。
一、摆脱以太坊思维定势
首先,我们不能完全否定以太坊的价值和开创性意义。智能合约的出现确实为加密行业开辟了新天地。在以太坊诞生之前,大多数加密项目都只是对比特币的拙劣模仿。
以太坊诞生后,行业又进入了模仿以太坊的浪潮。2015年至今,出现了无数所谓的公链项目,都是在以太坊基础上做些微调。各个公链的生态也大同小异,无非是DeFi、GameFi、二层网络、模块化等概念的翻版。
如今散户对各种噱头已经麻木,转而投向最简单粗暴的迷因币。尽管大家都知道这不是长久之计,但至少还能博一把。
整个行业缺乏创新,缺乏活力,共识涣散,僵化不前,弥漫着一种看不到希望的悲观气氛。
加密行业还有未来吗?
回顾比特币,我们会发现它依然一枝独秀、屡创新高,似乎完全不受这些负面因素影响。
也许整个行业被"以太坊思维"束缚太久,以至于我们忽视了比特币的价值。毕竟,以太坊最初就是受比特币启发而诞生的。以太坊只是对比特币的一种解读,但整个行业却把以太坊模式奉为圭臬。
如果要找到以太坊的症结所在,如果要开辟新的创新方向,那就必须回归比特币,重新理解比特币,重新从比特币中汲取灵感,就像以太坊诞生之初那样!
让我们暂时摆脱以太坊思维定势,重新审视比特币。
二、机械共识与社会共识
解读比特币的角度很多,但讨论公链时,共识机制是无法回避的话题。
公链的本质是依靠一套机械共识来不断凝聚社会共识的去中心化系统。公链的共识可分为机械共识和社会共识两个层面。
机械共识是一种人人都可以公平参与的共识机制,如工作量证明(PoW)。参与机械共识的方式是算力,算力越强,机械共识就越强。社会共识则体现在公链的生态影响力上,包括链上应用、用户等数据,最终反映在币价上。
机械共识的参与者是公链的首要投入者、受益者和建设者。公链的启动和运行完全依赖机械共识参与者,他们投入大量成本(算力和能源等)参与公链共识。因此,只有机械共识参与者才有最原始的动力去推动公链生态发展,因为他们是首要投入者也是首要受益者。为了帮助公链获得更大的社会共识,机械共识参与者会继续推动公链生态发展。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比特币生态的早期推动者主要来自矿工群体,而以太坊上的许多头部应用选择另起炉灶。
当一个公链的币价开始疲软时,说明其社会共识在减弱,而更深层的原因是机械共识在减弱,或者说参与机械共识的人在流失。
三、重新审视比特币共识,反思以太坊和行业现状
比特币的机械共识是一个动态竞争模式,而以太坊的机械共识是一个静态固定收益模式。
比特币的矿工要获得出块权,每个节点必须在同一时间段投入同等的算力和能源去竞争,但最终网络只会选出一个节点出块,其他所有"陪跑节点"的投入作为一种巨大的冗余成本附着在了比特币的价值中。
简单来说,比特币网络铸造每一枚比特币的实际投入成本远远大于单一出块节点的支出,它是以消耗所有"陪跑节点"的成本为代价的铸造方式。因此,比特币矿工为了已经投入的巨大冗余成本会不断参与算力竞赛,直到抢到出块权,这是比特币网络共识不断壮大的原因。
所以,比特币网络的实际共识成本远远大于目前比特币总市值。差距大概有多少倍?如果以比特币历史平均1万个挖矿节点计算,理论差距应该是1万倍。目前全网活跃矿池约20个,加上单独挖矿的矿工,估计总共50个,我们把矿池当作一个总节点,这个成本差距大致有50倍。
这就是比特币的PoW动态算力竞赛模式给比特币带来的共识安全性,所以比特币的共识安全几乎难以评估其强度。
而以太坊的PoS机制是一个静态固定收益模式,实际质押多少ETH就可以获得多少ETH收益,基本是一个静态的固定收益,目前稳定在5%左右。所以,ETH共识的参与者不需要竞争,不需要额外支出冗余成本,只需要计算,就可以在不投入额外成本的情况下参与利益分配。这也是以太坊早期宣传的所谓PoS机制不会产生能源消耗的"优点"。但这个"优点"也成为了以太坊网络共识的弱点。因为没有冗余成本的投入,以太坊的共识成本实际降低了,因此以太坊网络的共识价值实际上也降低了。
所以,当比较比特币的PoW机制和以太坊的PoS机制时,你会发现比特币的网络共识成本几乎难以估量,随着不断的算力和能源投入,其共识是无上限的。而以太坊的共识是有上限的,是可计算的,ETH的质押率就是以太坊的共识上限。
因此,在机械共识层面,比特币的机械共识相较于以太坊更为强大,进而影响了社会共识的差异,最终直接体现在了币价层面。
从热力学角度看,比特币的POW机制驱动着比特币成为一个更接近生命体的熵减系统,这是比特币网络一直充满生命力和活力的物理学原理。
在热力学角度,宇宙中所有事物都在走向熵增,即从有序走向无序,从秩序走向混乱,最终走向寂灭。
但生命是个例外。生命以负熵为食。
所谓负熵是一种可以帮助内部系统从无序转向有序的外部能量。生命就是通过消化负熵,把无序转换为有序,在局部时空中创造了熵减。
但熵减现象只存在于局部时空,而且生命每形成一分熵减,就会向外部宇宙排放两分熵增,两者相加,对宇宙来说仍然是熵增。
比特币的PoW机制,就是让网络内一群混乱无序的拜占庭节点,通过不断消化算力和能源进行运算求解,最终运算最快的节点获得出块权,节点间迅速验证并达成共识,最终一个无序混乱的网络达成了一致性,形成了一种秩序,也就是创造了一个熵减系统,一个生命体。
因此,在比特币这个生命体中,矿工从外部输入的算力和能源是"负熵",可以帮助比特币网络内混乱无序的节点达成共识和一致,从而创造了熵减系统。PoW机制就是比特币这个生命体的消化系统,矿工提供"负熵",最终成就了比特币这个生命体。
这是比特币可以持续壮大成长的物理学原理。
再来看以太坊:
以太坊创立之初也采用PoW机制并持续运行了七年多,这七年也是以太坊迅速发展的七年。直到2022年9月,以太坊正式从PoW机制转向PoS机制,一切悄然发生了变化。
切除PoW机制,让以太坊失去了外部算力和能源的输入,也就丧失了持续吸收"负熵"的能力,就像一个切除了消化系统又未能找到替代方案的生命体,虽然短期内实现了瘦身,但由于缺乏持续的进食能力,逐渐走向衰亡几乎是必然的。
有人说,以太坊价格疲软是因为生态缺乏创新,链上应用和用户没有持续增长所导致的。那么,造成这些情况的更深层原因是什么?
就像前面所说,机械共识直接影响社会共识。生态、应用、用户、币价这些都是社会共识的表现,社会共识减弱的本质是因为机械共识减弱了。
以太坊的机械共识为何减弱了?
PoS机制是静态固定收益模式,缺乏算力和能源竞争,无法形成冗余成本,进而机械共识削弱了;PoS机制缺乏吸收"负熵"的能力,无法通过输入"算力和能源"来抵消系统内部的熵增趋势;PoS的质押机制也直接导致了富者恒富、阶级固化,当阶级固化,形成的就是社区缺乏创新和活力,最终这些能力外溢,便成就了其他竞品。
这一系列表现出来的就是以太坊生态、应用、用户、币价等社会共识指标的疲软。即使可以通过强行拉升币价去拔高社会共识,但物理学原理是不可违背的。
以太坊确实呈现颓势,这轮周期步步落后于比特币,就是最真实的结果。而下一轮周期也必将拉开更大的距离。
以太坊尚且如此,其他模仿以太坊的公链,必然也难逃颓势。加密行业走到如今的地步,可谓是成也以太坊,败也以太坊。这或许是任何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都会经历的。
但是,机遇往往也在此刻出现。
加密行业更大的机遇肯定不在现有的以太坊模式里,一定需要摆脱"以太坊思维",重新回归这个行业最早的上下文,回到这个行业最早的原点,从那里寻找答案。
四、重新审视比特币,挖掘其无尽宝藏
回归比特币再创新,这是一个行业性问题,也是一个长期的事业,短期内我们很难突破。但当我们开始破除以太坊迷思,开始回归比特币重新思考时,除了发现"共识"这些背后细节外,还可能发现更多以前未注意到的隐藏细节。
这些细节让我们对基于比特币进行再次范式创新充满了希望。
比如,直观上大家会认为,在处理交易方面,以太坊会比比特币更高效。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比特币的UTXO模型在处理交易时,可以实现并发处理交易和独立状态变更,而且不需要一个统一的世界状态树来更新状态。甚至说,比特币根本就没有所谓的账户概念,用户地址上显示的比特币余额,实际上是代表某个用户掌握的私钥所能控制UTXO总面额。
UTXO模型在处理交易时,就像真实交易环境中,任何一对交易双方都可以拿着不同面额的"UTXO"现金进行频繁交易,交易双方的交易状态完全不会影响第二对交易双方的交易进度,因为UTXO都是可以独立进行状态变更,不需要一个统一的中央状态树来做变更。
而以太坊采用传统的账户模型,也就是传统的银行账户模型。账户模型在处理交易时,需要依靠一个全局的状态树来给每一笔交易所涉及的地址进行余额的加减计算,因此,每一次交易